在城南小巷間轉繞過,我繼續往東,來到位於主街的「杰林寺」(Wat Jetlin),古城巡禮那天其實有經過,但為了趕去見證「素攀寺」的銀炫,就只給了它幾眼的瞥瞄。那時僅覺其沉暗滄桑,這回好好站在街邊端望,感受又多了一重,畢竟「清邁」廟宇都朝金炫靠攏,還能刻意保持磚石之色實屬難得。
我循著磚疊矮牆往前望,當中竄立了同質塔門,以灰石挑炎為飾,門後對應的是主殿,捨了慣常的大面山牆飾板,僅以殿門的堆砌作主視覺,而它藉外塔門之勢接續高築,鋒銳之餘,也任藤紋展其繁麗。然不知為何,這條正路沒開放,得從旁側進寺。

走進院落,樹下一尊巨大佛首相當惹眼,很令人猜想會否是創寺時的遺物,左看右看的我沒找到相關解說,倒先瞄到另個奇妙雕像,是隻五眼長毛怪獸,儘管幾天走來已見識過不少泰式神獸,這麼詭異的卻沒見過,原期待上頭那密密麻麻的說明板會有英文翻譯段落,結果竟全是泰文,究竟是什麼傳奇故事可以寫得如此洋洋灑灑,我好好奇。

五眼怪所在的廣場有幾座殿舍,山簷皆飾了燦金敘事圖刻,相較之下被用作主入口的主殿側門就樸素許多,只有簷邊細緻流雲中的十二生肖堪能拚場。登階穿進,殿內也依舊無華,所有妝點都集中在主壇,能見多頭納迦的繁複繞纏,以及綴金成焰的塔式龕座。



快速看過走出,門外有個奇特擺設令我停下腳步,幾條僵直納迦高低交疊,是這幾日首見。直覺將其歸類為裝置藝術,欠缺線條靈動卻太反常,但再望了望納迦的串接、末端通抵的開敞佛壇,便稍稍猜出其用途,應該是祈福用的水道吧,正如浴佛節泰國人會對佛像潑水,或許當從旁邊樓梯上去捐獻,就能打開水閘,將心意送往佛陀。

主殿後自然不會少了佛塔,而這座同樣擁抱樸實,不但未添金妝,還徹底以本我示人,綻露砌磚的堆疊。這真的是最初始的設計嗎?我不禁抬頭仰望。而上段的曲折邊角還真有些石色殘遺,纏紋相綴著,表示它也曾有過群花綻放的瑰麗,不像現在僅能憑頂梢金傘讓訪客駐留目光。這很令人費解,位處主街,收得的奉納應該相對多吧,照道理會有足夠資金進行維修妝點,一如它在此街的其餘夥伴,還是有代代相傳的守則,不得恣意更動?

順著行道朝更後頭逛,此時我知道廟宇把錢花在哪了,在林苑佈置啊。眼前方池開闊延展,中央以竹橋劃掠,側處用石橋串起數個涼亭,在出探時引入水色。這之間的岸緣設有小敞殿,木色質韻散揚逸趣,轉個彎望去,步道盡頭又砌了高閣,彷似邊嶺。不禁朝高閣多看幾眼,它雖算不上華綴,疊層山簷十字交穿、脊心拔尖,在寺裡已是異數,簷下的金質紋框也幾乎在挑戰整寺調性了。



踩著輕晃竹橋往池心走,一側是幾許王蓮等待花綻之刻,另側是滿滿我無法辨分的葉種,在環圍燈籠間熱鬧。根據資料,「蘭納」末代王曾於寺裡加冕,為了儀式前的淨身引來水泉,寺名意指的「七座水台」也是緣由自此。目前的廣池自然與當年水台的築設毫無關聯了,只能想像或許曾有各色泉池藉納迦長橋串聯。不免也憶起在江南園林走逛的印象,縱使和那些將山水縮納的巧妙相距甚遠,池光給予的觸動卻相似,當微風攜來陣陣沁涼,步伐亦隨之輕快。


繞了一週出來,大街對面尚有間「Wat Muen Tum」,「清邁」廟宇多半座西朝東,它既在街東,便意味著得背向示人,早幾年它在此側還是一堵白牆,也不知是受了什麼刺激,現今已華麗變身,闢出極具雕琢的外塔門。門額以團花飾得繽紛,斑羽鳳凰不僅飛繞著心處法輪,也於塔峰兩側展翼,頂尖則是彩鏡苞蕾承托的鏤雕錐傘,映爍著日照。
而新築之物有個好處,便是可不拘泥傳統,添加新元素,往旁延展的長牆就這麼成了弧浪,有神獸交互化生。左側的象首翼龍身,猜測是「Khochasi」的轉化,它前方趴伏的顯然為鱷形「Makara」,大嘴一張,便吐生了半人半獸的「Manussiha」,笑拈蓮花。右側則在鏡像中改換角色,挑戰認知,其一由長鼻替為齜牙獅面,另者來個性轉,是風姿綽約的蛇尾女,秀美容形後飄巾翩然。這兩種任憑我怎樣翻尋資料,也沒找到對應身分,畢竟相似者有的是獸身,有的為鹿蹄,也不知能否算作同類,只能暫且歸為納迦的變體。




左右對照了一陣,我穿入門後內院,這兒綠樹為襯,刷白佛塔高擎,塔身僅作簡單線條轉折,反倒是祭祀用的小殿較為華麗,有燦金藤紋鑲綴。以那爍亮漆色,八成也是近期之作吧,有這樣的金主爸爸,我想對面的「杰林寺」應該很羨慕。按照心裡推想,我快步朝塔後繞,果真那兒立著廟宇主殿,並設了戒殿相伴,即使無法入探,山簷下同樣值得端賞,能見紋框綴疊,毗濕奴騎乘金翅鳥於門板揚威。


看過炫富一般的「Wat Muen Tum」,再往北的「Wat Chang Taem」又回歸內斂了,外門僅有獅象立臥守望,階欄納迦導引的主殿雖金藤蔓生,柱色卻斑駁。然它仍舊沒「杰林寺」簡素,隨階踏登,殿門承接了山簷密綴,有法輪如日芒綻射,塔形框邊分化出納迦天鵝。殿內也重點式地賦予了花式鑲邊,然後於壇座耀燦。在這兒又遇上蛇身群纏的壇飾了,而抓攏蛇尾的改為人面金翅鳥,很令人好奇還能再變出何種換替。




端詳過壇座塔龕的金紋疊層與挑燃,我往殿後逛,和其相搭的佛塔收為簡樸,經過這幾日的走訪,感覺「清邁」對佛塔的妝點不甚在意,有就好,某些慎重刻鑿的反倒是稀奇物,或許是因木工相對簡易,或許是門面得先撐起,但也可能是年代關係吧,殿舍需要不斷重建,在現今技術的助攻下,或許更有揮灑空間。
應著綠意招引,我朝更後方的院落探,那兒屋舍由小敞殿串接鐘樓,再藉納迦長身攀至高築房閣,當時我直覺將其當成僧舍,望了幾眼庭景清幽,快門按過便離開,後來才知閣裡藏有寶物啊。


那是尊名為「Fon Saen Ha」的佛像,翻成中文為「萬滴雨」,不曉得是否也有「羊脂淨水遍灑三千」之意。據說它已存在千年,曾跟「清曼寺」其中一尊一起奉藏於「南奔」,卻被「蘭納」掠奪過來,由於在人民的心中尊榮,每年到了「城市之柱」的祭典,都會被抬出去遊街。不得不說這兩寺都太心機了,把古物藏在偏殿裡,非當地人根本不會特地轉去,只能安慰自己,就算事先知道,也無法看清,「清曼寺」的被收在玻璃塔龕,擺得遠遠,這兒的則像被關監牢,有鐵欄在佛前擋著,佛若有靈,應該會終日哀怨。
逛完此區,再往北就是前幾天去過的「柴迪隆寺」及「清曼寺」,且算算時間也該回頭了,畢竟不是先知,留點餘裕比較保險,便返折向西,朝旅館走。依照地圖,這條同樣是城裡幹道,在這早上時段,竟像條冷僻巷弄,沒見幾個居民出來活動。
走著走著,一座廟宇露了臉,雖比不上大寺闊偉,環圍的屋殿都有著亮麗妝點,幾座小的較傳統,山簷下為常見的金炫纏紋,主殿倒稀奇,是以人物浮刻做主角,再用顏彩塗抹繽紛。好奇從殿門往內望,裡頭也有著相應絢麗,立柱紅底綴金,盡頭壇案佛像疊層,側牆亦沒留白,能見彩繪接連,像述著佛陀故事。




若早個半小時遇上,我應該會進去好好瞧瞧吧,但在現刻,理智便提醒我不要多生枝節,反正所見盡是新燦,不是什麼歷史古蹟值得品味,於是我拍過照後就迅速轉身,飄往後方佛塔,它顯著反差的老舊,曾經炫亮的漆色斑剝,僅塔尖還存留著輝華,有黃藍色磚斑斕鑲拼。然若敏銳一點,見到佛塔古色,再看清楚寺名,別只把「Wat Phra Chao Mengrai」當火星文,就能知道它並非浮泛而生的建物。
根據廟史,初代王「孟萊」曾於前都城「Wiang Kum Kam」鑄了立佛,而當他想把此佛遷至「清曼寺」時,車轎輪子竟在半路壞了,於是他巧妙把噩兆轉成天諭,在這兒另建一座廟宇,奉置此佛。不意外地,這尊歷史古物同樣不在正殿,似在相鄰的另一棟,挺考驗事前功課。當然知道這些時都已是後話了,不過於旅途之終與其相遇,仍算是一種緣,造訪「孟萊王」創建的城市,然後在紀念他的廟宇告別。
從這兒緩緩踱回旅館,領了行李坐上計程車,古城殘牆在窗外飛快遠去,只留了水燈天燈的瑩爍在我心裡,它們輕盪浮空,宛如縮凝了不同時年的璀璨。當初僅是為了見識慶節盛況而來,走著走著卻轉為廟宇巡禮,被其中蘊含的豐富面向吸引,旅行果真是難以預料啊。
我怔怔朝燈點裡窺探,隨其倒逆溯遊,視野便彷彿有白藍黑三廟展現各自風華,而那些斑剝佛塔洗去滄桑,一點一點覆上碎彩,明晰了刻鑿。於是傾頹的再次指天,與金炫殿舍的挑揚山簷共組疊巒,形構一幅淨土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