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※ 梅爾克 ※~
離開維也納後,便是長途往西,前往同樣也用音樂書寫歷史的薩爾茲堡。為了應景,這回領隊播放起以此區樓園為背景的電影-真善美(The Sound of Music)。
不知為何,小時候的我很著迷這齣劇,從電視錄下來便一次又一次重複播看著。或許是因主角的單純執著,雖由修女入世為家庭教師,卻以溫情融化與七個小孩的隔閡,也觸動喪偶上校封埋的內心。但更多的應是那自然串接劇情的曲目吧,輕快的、悠揚的、深情的,襯映著山光水色,穿流在宅邸街巷,輕易地就深印於腦海,不自覺隨其哼唱起來。
車於高速公路疾駛,我看著前方小小螢幕,當時的記憶似乎也一同復甦。然儘管影片喚醒往事,也打發拉車漫漫時光,我倒寧願領隊換條路徑,沿著多瑙河前行,畢竟維也納之後,由克雷姆斯(Krems)至梅爾克(Melk)的這段瓦豪河谷(Wachau),是登記於世界遺產的一片清麗動人景緻。
有些行程因此特地換上遊輪,貼著折曲流水,一路緩盪著坐望兩岸風光。於起伏山丘間,不時可見點點散綴的樸拙房舍、團繞教堂尖塔而聚攏的斑彩小鎮。偶爾,在山稜,印刻歷史傷痕的古堡會以其殘存的不屈傲骨,居高臨下冷眼與遊人對望。若有餘暇,杜倫修坦(Durnstein)是個適合漫步的地方,能端賞以雕像妝點得秀麗的淡藍綴邊鐘塔,也可拜訪曾囚禁英格蘭國王獅心理查的丘頂殘堡。
 
而在這彎折錦帶上最璀璨的一顆華鑽,便是梅爾克修道院。最早,它只是個坡陵上的軍事要地,而後一座修道學校於此建立,並以收藏大量手稿的圖書館而聞名,但卻在土耳其人的侵犯下淪為殘壁焦土,直至十八世紀才以華美的巴洛克風格重獲嶄新形貌。
由於對其網路照片驚為天人,當初衡量行程時,若無納入此地者,便大幅扣分。自然曾巴望能進院詳細參觀,但卻幾乎沒有旅行社肯把經費時間多耗在這兒。因此就算現今來到了梅爾克,也只是車程中的活動筋骨,僅得半小時左右的外圍免費晃盪。
我們在丘頂停靠了車,左右兩側對稱折拐的階梯往下通往外園。階梯之後,是小徑於修剪整齊的矮林間指向修道院環牆。花了些腳程,經過小噴水池與一旁遊客餐廳,大夥來到環牆大門。
 

由這兒站定端望,內外建築皆呈統一風格,素白為體,淡黃鑲邊,再砌上暗紅斜簷。牆門與背後外院樓閣皆戴著山形楣,攜著綴飾的斜倚天使,高低對應,門兩側另各有一人像,據說右邊那位手持教堂模型者便是此院建築師。
踏入外院,正對的樓閣雖尚無令人瞠目的繁複設計,但黃白雙色卻自然穿插出典雅框邊線條,襯著簡潔拱門與門側方尖柱,顯得氣度不凡。一邊的矮樓似是售票處兼紀念品店,但我溜晃進去,除了櫃台,空曠廳室裡只見寥寥幾張明信片樣品展示,很令人納悶。本想著雖沒法入內參觀,帶些介紹書籍回家研究也好,結果卻是如此空乏景象。
氣餒地隨大夥續往前穿進,門廊頂終於出現了淡雅壁畫,淺色紋框襯著幾點斑斕花葉,當中是於祥雲間飛昇的天使聖者。見此我開始企盼著,或許若多留心探訪,在這些週邊樓閣也會發現精湛雕繪。
 


穿過門廊又是個中庭,以層疊人像支撐盤池的噴泉為中心,周遭依然圍繞一色黃白交互勾畫的樓房,不過門楣倒多了特別飾框,以抽象技法塗抹渲染,不經意瞥去彷若流雲彩霞,但其實有著隱晦人形,猜測應也是闡述宗教主題。而由此仰望,便可看見教堂拱頂現出輪廓,鵝黃框邊、方圓窗格、層次堆疊的曲弧銅帽,這番景象頓時挑起我心中悸動,想快續往裡探去。
 

正中的門扉緊閉,於是我跟著幾個人從旁側廊道穿入。裏面是條狹長石板巷,夾在教堂與環牆樓閣之間,樓閣有著色澤簇新的連拱廊,但倒寧願它是片高聳斑駁石牆,襯著斜日帶起的陰影,便多些記刻歲月的古陳氣味。
 

走沒幾步,我瞧見環樓內一道階梯盤折往上,這兒色調轉為淺粉紅,肋拱間有著淡淡花藤浮雕,壁牆還擺置一身羅馬戎裝的將軍雕像,並以天使與雄獅依伴。根據資料,此處便是導覽入口,稱作帝王階梯,再往上有掛飾成列奧地利皇族肖像的帝王走廊,通往一間間展廳。展廳當中陳設紀錄歷史與彰顯修道精神的文物,以及作工繁麗精細的主教袍冠。
 
當時我駐足於梯間,久久無法移步,畢竟若依循觀覽路線再往前,便會進入由大理石廳開始的精華區段。儘管大理石廳被如此稱呼,裏面的灰紋壁面及赭紅斑裂飾柱,其實都為精湛畫工所仿擬,而當視線隨綴金柱頭往上,會有虛幻的白玉柱拱交連,襯托當中的飛揚人物。其間是駕乘戰車、象徵智慧的雅典娜,以及與三頭龍扭打、代表力量的海克利斯,哈布斯堡王室藉此自詡帶領人民走向光明。
 


若大理石廳描畫入世羈絆,穿過環牆露台,在另側對應的圖書館便有著出世圖繪。天頂相似的彩筆樓閣之上,由智慧、正義、堅忍與節制化身而成的天使,正振翅環繞代表信念的女神。不過,相比於館內收藏,這些彩繪倒顯得黯淡了,在滿佈整個廳室的深沉木色書櫃內,都是有著精裝書背的古籍,幾個獨立開架還展示珍貴手抄文獻。感覺若身處其中,便有種奇幻氛圍覆籠,承自遠古歷史的智慧飛漫著,飄蕩在被燦金拱弧支座與雕像炫亮的空間裡。
 


我的思緒逸脫至院內暗藏的繽紛,然形體卻被困縛在單調長巷,很快地,巷末緊閉門扉標誌著行途終點,愕然也令人黯然。或許不甘心的不只我一人,同團夥伴順手往旁側大門一推,豈料這一推卻將我們領進教堂的華麗空間。
透明隔欄在門口橫阻,讓我們這些有緣人只能在幾個步幅的區域探看,但儘管視野侷限,眼前瑰麗的景緻已瞬間充填我的渴望,並將其轉為帶著震懾的讚嘆。
我們身邊及對面是附有棺塚的側祭壇,排列成凹弧的圓柱與石簾,帶著金芒徽印與天使的龕頂,讓人不由自主靜立端望。
 

往兩側,夾帶長幅交錯儀杖紋飾的暗褐鑲金立柱,將視線帶往雕工細膩的講道壇與連拱上的二樓皇室包廂。從遠處很難辨清那精微處,只覺其複雜綴飾如枝葉飛揚、花藤垂墜,單一處便不知要多少工匠心血,但它卻是成串連綿,延伸至大門頂那有嘻玩天使簇擁的管風琴座。
與管風琴遠望對視的主祭壇,豎著參差錯落的雕柱,間或以金色聖者塑像交立。在龕頂波浪般山牆與綴飾天使之間的,則是帶有曲弧頂邊與華美鏤雕的寶冠。
 


我由此抬首往上,天篷是用色相對輕盈的壁畫,以聖本篤(St. Benedict)飛升的場景為中心,拱弧狀的框架化作一個個天窗,往那兒窺看,騰雲間上演的便是美德與內心惡魔的交戰。但觀戰的天使們又彷若不甘寂寞,自章節裡飄遊而出,在柱框上飛繞。這份綿密織連的繽紛延續至拱頂,雲端高柱於此延伸著、聚合著,闢築出祥樂天堂。
 

如此絢麗的景緻,實該至少用個一小時餘,仔細端詳其設計之巧思,以及線條上的細膩美感,但我卻只能匆匆捕捉幾張照片便得回頭集合了,很令人傷感。
返途行經售票口,我不甘心地問了服務員,這麼一打聽才知此院確有紀念品店,只是在對面一棟標示不直覺的長樓裡。看看時間,我一咬牙狂奔衝去。穿進店裡,寬廣廳室如寶庫般擺放了各樣商品。由於放眼瞄去沒能看見導覽書籍,我只好瘋狂掃了幾張精美明信片後,又飛速趕赴集合。
遊覽車順著山勢盤繞而下,但座位上的自己卻僅是空殼,魂靈已遺落在繽紛教堂內,不捨離去。突然,道路一個折拐,窗外現出修道院牆首,那可俯瞰梅爾克小鎮的敞廊露台霎時與我對望。像是種神聖的召喚,我的身魂再次融為一體,睜大眼回看。
露台串連兩端大理石廳與圖書館,廳館弧形山牆帶著圓窗襯映當中教堂。我一直只見教堂側背,這回終讓我與其黃白相間的正立面相遇,層疊堆砌的壁柱與窗格帶著微弧切邊,天使與聖者的雕像引導我的視線往上。在這匆匆交會的瞬間,我看見兩側鐘塔頂著繁麗寶冠,在藍天下聚焦著晴空日芒,綻射無比光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