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※ 薩爾茲堡-主教座堂 ※~
走出主教宮,再由其與教堂相接的拱廊下穿過,就進入教堂廣場了,廣場以柔婉聖母立像為中心,台座有四個富含深意的雕像團繞,象徵在無垢聖母之前,天使歡愉欣然,惡魔羨慕怒吼。
我於此仰望主教座堂正立面,不帶花俏的設計,不用過多曲弧的切割,它攜著與中央拱頂作呼應的兩側鐘塔,以典雅窗框山牆素淨地砌築而起。在靠近頂楣之處,有兩位天使高抬金冠,若於廣場後退幾步,找個適當方位,便可見其與聖母雕像疊合,巧妙形成加冕圖。
以崇敬步伐,我趨近象徵信、望、愛的三道拱門,門與門間有四位聖者,居中的是大家比較熟知、分別手持鑰匙與劍的聖彼得與聖保羅,左側為薩爾茲堡的守護者聖魯伯特(St. Rupert),右側則是於西元774年建立教堂的聖維吉爾(St. Virgilius)。
 



除了774,1628及1959也是教堂歷史相當重要的年份,在西元1598那年,一場大火肆虐薩爾茲堡,重創了市容也焚滅部份教堂,當時正是修建米拉貝爾宮那位沃爾夫主教掌權之年代,野心勃勃的他一聲令下,要將整個教堂剷平,重新築立更為華美壯偉的一座。
然他將原本雕刻毫不留情摧毀,連地底墓室也刨挖開來,任憑前人遺骨頹散於廢墟。這種行為立刻招致民眾的大力批評,也幸好主教權位不長久,後繼者改用比較折衷的作法,重新修築,於1628年付予教堂新的面容。可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下,包括拱頂在內的重要結構又遭到毀壞,直至1959年才修復完成。因此,拱門鐵欄上以金漆點出這三個年份,紀念教堂的三次新生。
我踏入教堂,雖說廳內是用巴洛克風格妝點,但卻非常見那種深褐鑲金,而是以白色作主調,然後在柱頭帶飾上刻鑿出細密雕紋。這種雕紋隨視線抬仰越是繁複,呈筒狀長拱的天篷便如此切割出團花般框格,並於其間鑲入畫作。在某些緻密之處,若仔細分析,還都有秀美天使暗藏其中。行至拱頂下朝上仰望,方窗與方畫交互拼接團繞,畫中景物也宛如窗外世界,形成一片繽紛風景。
 



再循拱頂前的半穹往下,便是主祭壇了,相較於壁面雕鑿的瑰麗,它略顯黯淡,典型的叢柱與堆疊雕像形成壇座,合宜地帶出當中彩繪裡耶穌的聖潔。一旁自然也有華美側祭壇作呼應,不過較特別的是堂內管風琴,除了大門頂以燦金人像與鏤雕勾邊的主管柱,拱頂下四個轉角也都鑲有高低排管,據說共有六千根,位居歐洲第一,很令人揣想當管柱齊鳴,會是何樣撼動人心的曲樂。
 





教堂週邊有三個廣場,方才行過前兩個,因此出了大門我便往南側繞,這方向的空地稱作卡皮特爾廣場(Kapitelplatz),入口處畫出巨大西洋棋盤,不少遊客興致勃勃在那兒搬移交鬥。同時也有很醒目的裝置藝術,那是個巨大金球,上方站立著小童,不甚明瞭這份創作的意涵,難道會是立足薩爾茲堡放眼全世界?
不過順著小童遠眺視線,便能清晰望見薩爾茲堡城塞雄峙前方山丘。它的崎嶇牆稜將其化為偉岸嶺峰,令人想觸著那身軀上的盤折紋路,攀登至最頂,探究其間神祕。然我只能默然仰望,記印其英武影姿。
山腳另有個洗馬池,是在舊時代供來往馬匹洗滌之用,不過卻也細緻地有著雕鑿,於兩株巨大垂柳的映襯下,龕座山牆切出渦捲、攜著寶瓶盾徽,當中則是海神衣巾飄然,手持三叉戟,英姿煥發地踏騎馬首海獸。
 


再繞回教堂廣場,環圍屋舍後有顯眼的高聳尖塔依傍巨大錐頂,根據腦中地圖,應是聖方濟教堂,據說在挑高空靈的哥德式大殿內,也有以金芒華光點綴的主祭壇,週邊則團繞一間間小禮拜堂,皆裝飾著細緻紋雕框邊與斑斕彩繪。不過趕路的我,一時之間沒瞧見啥醒目門扉,反在雜亂交穿的拱道內幾個轉繞,來到聖彼得修道院院區。
 


院區裡有處較大中庭,旁側教堂門面與附近房舍交連一起,不甚特出,鐘塔的曲弧頂帽線條倒是秀美,纖長地標誌其所在。本想這麼瞥上一眼便繼續趕路,然此院畢竟是由薩爾茲堡守護者聖魯伯特建立,有比主教座堂更為悠久的歷史,便還是決定抽點時間進去探訪。
 
結果,才一踏入就被裏面的絢麗給震懾了,金色花葉攀繞在大門鐵籬捲藤之上,顯得華貴異常。而再往內的主廳,不算開闊的空間裡,以洛可可風格在牆面天頂爬漫了淺灰色織紋,織紋如焰竄繞,有時交會成框,當中便鑲著一幅幅彩畫。我瞠目結舌往裡行去,看著畫內敘述的故事,也端詳那些靠倚拱柱的巴洛克祭壇。
 


相較壁面用色之輕盈,祭壇呈深沉的暗褐,有著波弧般起伏線條,而右手邊講道壇則以金紋裝飾宛如扇貝的雪白台座。走至最底,主祭壇以斜置群柱框著彩繪,柱礎襯上燦金主教雕像,頂稍則用天使展翼勾出飛揚際線。很想於此多停留些時間,欣賞那細微之處,但還有大半街區未走,只能憾然離開。
走出至門廊,角落有個無人櫃台販賣著教堂明信片,僅標了價讓人良心捐獻,於是我掏出幾枚硬幣,將那些片段景畫攜回,也希冀這份瑰麗能永續在此留存下去。
 


其實教堂後方還有修道院附屬的墓園,據說相當幽靜秀美,但當時的我懵然未知,只是一股腦循預定路線前行。而當離開教堂密集的舊城東側,往西的沿途景緻便顯得疏淡許多,有些建築甚至似是延續山壁開鑿而出,保持粗獷無華的岩面。
其中有處大門以數條長方石塊裝飾,石塊鑿刻出帶點抽象意念的天使,回去查了一下,那是岩石騎術學校(Rocky Riding School),現今為節慶音樂廳一部份。這場地也曾於電影「真善美」出現過,是主角一家逃難前參加音樂節表演之處。
 

節慶音樂廳還另有兩個正式演奏廳,每逢七、八月薩爾茲堡音樂節,便有大量慕名而來遊客,聚集於此欣賞極富水準的音樂饗宴,據說卡拉揚也多次參與演出。其實不只這音樂廳,整個城市四處都化為各樣演奏場所,像主教座堂前也排滿座椅成為露天會場,讓樂聲飄揚於空。可惜我們來的季節是初秋,只能在心底想望那歡愉氣氛。
一路快步探看至城西,這兒又有個洗馬池設置於車水馬龍的大道邊,水池間很應景地豎立騰躍駿馬,旁側則為馬伕活靈活現地一邊拉扯韁繩、一邊洗刷。背板除了以天使金葉妝點山牆,還有駿馬圖成列開展,不同毛色、各自姿態。這份設計與前處相比,倒也難分軒輊。
 

走至這兒也差不多將舊城繞上一圈,再切向北,便接回蓋特萊德街。我尋著領隊提及的餐廳招牌一路往前,但倒先發現他很盡責地在巷口默默等候。看到我這最後一隻離巢孤雛歸來他也鬆口氣,跟我行入餐廳。然在等餐的當口我又不安份了,偷偷溜了出去,穿往不遠處的大學教堂(Kollegienkirche)。
這座供奉聖母的教堂最早附屬於本篤會大學,有著略遜於主教座堂的規模,稍早曾瞥過其側背,這回終能望見其正立面。立面外凸成弧,開出橢圓長窗與拱門,並秀雅地添上門楣。兩側為鐘塔,塔之頂緣未以尖錐或拱帽作收,而是如曲浪揚擺,間或綴著雕像,這是出自熊布朗宮與卡爾教堂的建築師Fischer von Erlach之設計,遠望便像是瑰麗花冠。
 


很可惜地,已過了參訪時段,不然儘管內裡空間雕琢不多,但圖片中卻有很別緻的主祭壇,在以燦亮天使群圍的聖母壇座上,雪白雲朵直接浮雕於牆柱,營造出飄緲氛圍,而金色聖芒便在窗光間綻射輝華。
 

晚餐用畢,夜幕也隨之臨降,鬧街上改以燈火妝點,又是種不同風貌。
走沒多久,領隊指著一旁黃色公寓,說是莫扎特出生的地方。這麼一提倒令我汗顏,畢竟下午也曾行經此處,竟有眼不識泰山,木然擦肩而過,儘管宅邸外觀樸實無華,然從一些資料讀得,裏面展示許多莫扎特樂譜手稿與書信,也有他使用過的樂器,若有餘暇還真得進去好好追思朝聖一番。
 
由舊城區,我們行回跨越長河的弧橋。或許大夥也漸省起現正是此行最後一晚,不約而同地皆放慢腳步,感受這片異國景緻與氛圍。
臨橋顧盼,天際灰灰濛濛,隱隱還浮著雲朵的墨色輪廓,望著望著,心中那份離別悵惘便更加深切。屋舍間溫婉燈火串點,在水面顫擺出曳動光影,像終幕低迴而起的音符,襯著沁涼晚風,勾出這幾天的回憶與步跡。
 
這音符由德國邊境古城悠然蕩入捷克溫泉鄉,順著伏爾塔瓦河蜿蜒滑過,帶出布拉格城中群起紛疊的教堂高塔。一輪華麗的交擊鳴響後,是山林中庫倫洛夫的流水潺潺,曲節盤繞於彩繪塔,而後飛射如箭,一路穿至布達佩斯,迅捷的節奏伴著歡悅鼓擊,勾出堡壘大樓塔尖。
須臾,多瑙河跳著圓舞曲奔流旋繞,攜入維也納宮廷的優雅華美、明豔炫惑。但在這迷醉樂聲中,霎時有笛音悠揚飄飛,哈斯達特的湖色幻美讓一切靜寂,使人閉眼享受那份空靈。
最後,我聽見薩爾茲堡教堂鐘聲響起,鼓號齊鳴,管絃接續烘托而上,在曲樂奔繞至嶺峰古堡之刻,一切戛然而止,留下餘音在空中迴蕩。
4 comments
有空會經常來看看的耶~~~很不錯的貼文
有空會經常來看看的耶~~~很不錯的貼文
謝謝你喜歡我的文章,
我會繼續努力的 ^_^
謝謝你喜歡我的文章,
我會繼續努力的 ^_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