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※ 黃山博物館、屯溪老街 ※~
今日睜眼,窗外已淅淅瀝瀝下起綿綿細雨,還好雨雲推遲一天來臨,給了我們清朗黃山,不過不知這雨會落至何時,也是惱人。
很意外地,清早我們便被領至不在行程上的黃山博物館,難道是旅行社抑或導遊起了佛心?館區建築,看來有點歷史了,依著矮丘,連綿闢築。第一展廳陳列著近代國畫家的作品,當然也有黃山奇石的揮灑潑染,然由於整區禁止照相,如今也很難確切描述了。不過看來廳內沒什麼溫溼度控制,隨意吊掛的畫作真能保存長久?
下一區是擺飾在宅院內的古玩展示,重點在一些佛像、觀音的精細雕琢,但此時導覽人員居然開始推銷旁邊的玉珮了,雖說用詞美化成「認養」,但也頗令人驚訝,沒聽說過博物館展物可以這樣販賣的。可是想想行過的破舊展廳,或許真的缺錢維護吧。
然走到紀念品區,空間倒又變得光鮮亮麗了,放眼可見著名的徽墨歙硯,以各色藝品樣貌展現。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當中闢作「內畫」特展,所謂「內畫」是在透明容器內面作畫,比較著名的為各樣古式鼻煙壺,手掌大小的物件,卻收進細膩山水。
此時正好有位劉元老師現場作畫,樣貌清瘦陰鬱的他,執著勾筆,伸進長方形的玻璃板面夾層,細心點出斑斕花葉。數筆撇捺後便見他停筆休息,我偷偷問一旁的服務小姐,這樣長期下來,眼睛撐得住嗎?她說,這當然是很耗眼力的,也因此大多數畫家三、四十歲就封筆了。
老師旁邊放了個可旋轉的大玻璃球,當中為分劃三層的清明上河圖,據說是他的得意之作。我仔細觀看,人物建築細細密密,毫不馬虎,且精緻之中又不失動態的流動感,的確令人嘆為觀止。
不過這麼大張旗鼓辦了展覽,當然是要從大家荷包挖些錢的,而繞著古今年代的各色作品,小從鼻煙壺、筆筒,大至花瓶、長屏風,精緻繪彩融合不同角度的光影,也真的頗讓人心動。
然這些藝品的開價也令人吒舌,雖然推銷員以為我是學生,主動先砍一半,再說還有得商量,但依舊聞之猶豫。最後只好將眼光轉向價格比較親民的小玻璃球,原本看上黃山霧煙峰巒,但卻被推銷江南水鄉,說為老師滿意作品。然若很滿意會擔心銷不出去嗎?動機可疑。不過相對於黃山的單色水墨,江南這作是真的色彩鮮明許多,小橋、流水、清新小築。因此考慮須臾,就這麼把它帶回家了。
接下來我們去屯溪老街,屯溪現在是黃山市政府所在地,而老街這一區更是歷史悠久,以古式建築保留著過往的繁華興盛。
街區入口立了個石造牌坊,簷架、雕樑、石獅,中規中矩風格,但該是近代建物。首先導遊帶我們去名為「皇品」的糕餅老店,此店主打當地特產「徽墨酥」,一種被壓製成黑色小方磚的糕點,不過我嚐起來味道偏苦,不甚喜歡,反倒其他種類較合口味,但也尚未讓我衝動至包幾盒回家。
 

耗了一陣子,大夥就鳥獸散各自上街採購了。或許是陰雨,街上沒什麼人潮,可以清靜漫步,體會古街氣味。被雨水濺得發亮的石板路曲曲折折,不見街尾,兩旁商家門面緊依,都屬於前店後坊或前店後戶格局,一眼望不清宅內。
雖說多數是古樓,但感覺都經過重新規劃修繕,同一式樣的刷白牆面,配上高低參差的馬頭牆。反倒是窗門上的木紋,在這樣的框架下各自竄生成不同姿態,有的深沉得寫滿時代故事,有的纏繞張揚成精雕華樓。
像中段十字路口,名為「德陽樓」與「萬粹樓」的兩大樓閣盤據街角,整列的木色窗花,襯著簷角飛挑,便讓人不禁駐足觀看。「萬粹樓」是個當地的小博物館,據說屋子結構也是從珍貴古物拼組而成,不過往內探望一下,卻被隔板遮掩,看不出端倪。


此外,沿街各攤位的藝品展示同樣令人目不暇給,除了必然有的墨硯,也少不了木石雕,不過像某些氣勢磅礡、刻出縱橫山勢的龐然大作,雖望之嘆然,也不是可打包帶回之物。結果這麼逛至街尾,也只在郵局買了套黃山明信片。
儘管說是街尾,但似乎這兒才是老街的發源地,從街尾穿過門樓,外面馬路鄰近橋頭,兩旁建物被築成客棧,但不知為何,盯著這批過於嶄新的仿古屋舍,卻有種虛假感覺,像雖穿上戲服卻唱不出韻味。
再向遠四望,來來往往的車水馬龍,與適才老街內的古色古香相較,就更是兩樣世界。或許無奈,但過往陳跡卻是的的確確隨著時代脈動淡去,而現今的我們只能仿古、懷古,卻再也不能與之相視對談了。
1 comment
2008年1月8日,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館成立,原 \”黄山市博物館\” 和黄山市文物商店成建制併入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館。 同年5月28日更名為\”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\”。新建現代大建物地址在黃山市屯溪機場迎賓大道南側 .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4051674.htm
我三月去這舊址滿地回潮水濕 , 毫無空調 , 這種標中國徽派重要的文史文黃山市物博物館 , 坡上建築展示室文物字畫怎能長久保存 , 地上放著電風扇一直吹著地面水濕 . 那館內的商店 劉先生的\”微畫\” , 中國還有另一處我去過比這更有名 是在 南京長江大橋 下建橋歷史展示館內 . 那還有微畫學院 好像很多學生在學微畫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