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※ 寒山寺 ※~
次日清晨,我在下榻旅館的中庭繞上一圈,蘇州以園林著稱,這中庭也用曲折橋廊穿越碧池,涼亭依傍假山山勢,似模似樣地佈出一方清雅靜地。昨夜未能觀清網師園,這兒倒讓我在往拙政園前,藉今人創作,揣摩古代名家的設計意念。


上了車,本以為就要往拙政園出發,結果導遊輕描淡寫一句,就先把我們拉至寒山寺。這寺大家對其的印象應多來由自楓橋夜泊,深沉淒涼夜,鐘聲悠悠,短短四句詩,勾起人們無盡揣想。而此行雖可一探江邊舊地,但遺憾的是,寒山古寺早於戰火中淪為廢墟,現今能觀的,已是後人重建之物了。
車行近京杭大運河時,遠遠便可瞧見一座佛塔突立於屋舍重簷之間,不過下車之處是寺後空地,得循圍牆旁步道繞去正門。一面走著,一面隨意四望。圍牆附庸風雅地漆上相關詩句,或娟秀工整,或狂放揮灑。而左側大片土地,正以木竹撐起長廊涼亭的支架,似打算擴大腹地增其規模,不知完成後會是何樣景貌。

步至正門口,已可隨處望見鑽動人潮,導遊曾說詩裡提及的江楓有可能指的是「江村橋」與「楓橋」,而從一些資料,眼前飛渡運河的這一彎拱應是「江村橋」,但附近又立牌寫道「楓橋景區」,真將我搞混了。看了看河對岸,不少舊式樓閣高低散佈,像是市集般熱鬧,然也無從得知是否真是古物。奇的是寺前居然還有門票收費亭,頗令人望之愕然,畢竟廟宇的性質不該是香客隨喜的嗎?

回頭仔細端凝寒山寺,外院一面亮黃照壁,以蒼勁有力的筆法刻上寺名。雖說照壁的功用是避免外人一眼便能從大門直望進底,但總覺得它的色彩樣貌過於突兀,大片方整壁面就中央嵌上三小字,若擺上一塊巍峨山石,倒還稍有深山古剎的氛圍。

繞過照壁,穿過山門,就進入寺院中庭了,正前是「大雄寶殿」,供奉釋迦牟尼,兩側並有金身十八羅漢。殿外架高台座上,潔白石砌圍欄,綴以朵朵蓮花寶座,爐鼎置中,香煙裊繞。

莊嚴正殿之外,側殿間倒是迴廊曲徑處處,隨意一探都是靜雅的清修地,簡單疊石,花枝數點,便讓人駐足。而從正殿南側的洞門窺出,剛好框出內院鐘樓景致。樓高兩層,挖出方圓窗口,再架上六角雙層飛簷,以迴廊與側殿相接。往前走近,越過迴廊細觀。門前一方地,矮灌木參差,與碑石相伴,幾棵隨意植株,卻將鐘樓融入山林意象。雖此樓已非當年夜半鐘聲之源,但隨遊人撞出的沉重聲響,依舊帶起空明,只存最純粹的本我在心中不停迴盪。


行過院側鐘樓,我們走進正中的「藏經閣」,樓內收藏多樣經典,故以此為名。不過因一樓供奉寒山、拾得這兩位菩薩,也稱作「寒拾殿」。相傳這兩位為普賢、文殊菩薩的化身,寒山喜穿敝衣,舉止癲狂,卻常口出哲理,拾得則為寺廟收養的棄嬰,兩人極為投契。我細觀眼前雕像,寒山持荷枝,拾得抱寶瓶,眉目祥和,相視而笑。生動畫面與一般端坐佛像,大異其趣。


再穿出「藏經閣」,便來到「普明塔院」,當中聳立寺中標誌性的「普明寶塔」。五層塔身,隨著翹簷疊高指天,最終收以金環塔尖,我從塔內環梯一路登上,再自露臺往外遠眺,寺內佈局一覽無遺。眼下塔院隔著魚池,以殿閣環繞,交錯連綿的飛翹脊簷、折曲紅欄,襯上緩緩噴湧的泉流,倒有點像是哪家王府宅院。



在塔上待了一陣,趁還有些自由活動時間,我下樓挑著沒踏過的寺中小徑,隨意探看。行至一處院落,羅列石燈間有座字碑,碑上鐵劃銀勾,寫的是張繼的楓橋夜泊。背牆上則細細密密雕著各樣菩薩羅漢,流雲佛光,將此處碑林襯得格外精緻。


集合後,從後門出來,就是我們下車的空地。再回頭看看寒山寺塔樓,心中有點感慨,也不知這座還算嶄新的建築,能度過多少時年,畢竟它的歷代祖先,都不斷傾亡於改朝換代的戰亂。希冀它能恆久挺立,將楓橋寒山的悠遠意境永遠流傳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