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義大利跟法國,儘管歐洲仍有璀璨國度對我招手,但已想換個世界,體驗另樣文化風情。然而,雖鎖定幾個目標,想看看沙岩間的佩特拉、傳說中的聖地耶路撒冷,或是南半球紐西蘭的火地雪界。卻不是過於冷門無法成團,就是錯過了時節。瞎忙一圈,結果還是回歸古典歐洲,規劃著奧地利、捷克、匈牙利的行程。
可是當一切大致底定,果又遭家裡大力反對,各種奇妙理由都出爐了。懶得繼續爭執,只好退一步,將原本打算老了再去的大陸行程,先挪至今時。雖然中式殿閣已看到麻木,但故土奇山勝水的壯美浩瀚,還是異國無法比擬。
把想前往一觀的景點列張清單,與老爸比對,才發覺他行過之處還真不少。討論許久,最後圈出以奇松絕巖雲海著稱的黃山。
接著上網搜尋行程。有三天在黃山陡崖間攀爬、盡享山林風光的,老爸嚷著身子受不了。若只搭配九華山與週邊鄉鎮,我又興趣缺缺。突然,瞥到某家旅行社將黃山串上蘇杭與世博,蘇州雅致園林、杭州飄緲西湖、江南煙波水鄉,加上人文薈萃的世界博覽會,且在蘇州去的還是首屈一指的拙政園,我眼睛一亮,就是這了。
但儘管景點豐富,偏高的團費還是惹來不少碎唸,聽了很令人心煩,也不想想,同樣行程若有便宜的我會不選嗎?況且這樣還省去將來再為江南行安排的假期與花費。
於是,這麼幾番轉折,在沒意想過的時年,我初次踏上了對岸的土地。
~※ 網師園 ※~
第一日,飛機落降蘇州時刻接近傍晚,在行往旅館前,我們先去拜訪小巧精緻的網師園。南宋期間,吏部侍郎史正志於此地建起萬卷堂。經幾代興衰,至清朝乾隆,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再重新規劃網師園,以漁父釣叟之園象徵隱逸之趣。而後又是數次轉手,在不同名家的構思改築下,終成今日風貌。
從擾攘街道鑽入靜巷,再行走一會兒,就步進它的外院。外院簡單樸實,幾顆矮樹點綴,與原先揣想的雕欄飛簷、植花處處,相去甚遠,或許是當年持家者的低調作風吧。
門廊站了個道士打扮的老者,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,想起行程標明夜間有崑曲評彈節目,或許那便是待會兒的表演者吧。
走了進去,迎面是間長型轎廳,為當時進出停放轎子的空間。廳末懸掛著大幅園內佈局畫,以「彩霞池」為中心,屋舍圍繞。東部為我們這一路行進的起居廳間,北邊用作靜思書房,西側是園內園,南則為宴樂區。
 

過了轎廳再往內,就是大廳「萬卷堂」了,男主人於此接待賓客,商討要事,正面主位及兩側座椅都以雕花紅褐木鑲上大理石靠板。石材紋路形似潑墨山水,在莊重中又隱透雅緻文趣。牆面的懸掛畫也用此類石板,將廳內營造成與園林呼應的自然空間。
 

當觀畢正欲往前行時,我們突被叫住,原來這兒有段「財神到」表演。只見兩位老者戴起官帽面具,搖搖擺擺地舞弄起來。我瞥了瞥週遭團員,冷漠中只有少數一兩位假作互動,頗令人尷尬。想了想,會否這些老者當年都是梨園要角,叱吒風雲好不得意,而今於老朽之年,只能在稀疏掌聲中掙些活命錢。思及此,頗令人心酸。
內一進是「擷秀樓」,封建時代只有男性可出入大廳,而女性成員就只能在此從事一天起居了。相較於「萬卷堂」,這個廳房就顯得樸素許多,簡單桌椅,沒什麼突出擺飾。不過正中大靠椅前,有張圓桌,團繞著幾張小凳子,像是一家老小,齊聚一起,圍爐笑談,倒添了些許溫馨。
 
再往外,是個小內院通往北邊「梯雲室」及「五峰書屋」。四處踱了幾步,昏暗光線下看不清晰,只知周圍隱隱有些花樹假山佈局。「梯雲室」前,有座山石壁面,以雲頭皴手法,如團雲層疊而上,很是特別。
不過我們沒走向書房區,而是踏過碎石拼貼成蝙蝠及仙鶴的福壽地磚,轉彎穿進中央環池迴廊。從「竹外一支軒」的這段敞廊往池心看去,便似柳暗花明,橙黃宮燈微微勾亮樓閣輪廓,配上幾串大紅燈籠,便如流螢在簷下、在水波間閃爍。
 
行過疊石小橋,我們在池對岸的「月到風來亭」坐下,倚欄享受夜色。這亭六角翹簷,從迴廊探入池間,取「月到天心處,風來水面時」之意,此刻雖未見明月,但涼風徐徐,將人拂弄得身心舒泰,南側的「濯纓水閣」,屋腳立於水面之上,是夏日觀荷賞魚的絕妙景點,從亭內看去,便像是艘點燈花舟,盪漾於水光間。一旁接向大廳的「雲岡」,疊石如參差陡巖,植栽則似蒼松攀附,連綿成畫。「小山從桂軒」在後方探出,彷若山亭。這樣巧妙運用的造景,讓叢聚廳房在狹小庭園中,卻不顯擁擠,反而錯落有致。
 
須臾,導遊便領著我們順南端小徑離開,我望了望西側園內園方向,揣測裡面會是何樣景致。從一些資料得知,那兒的「殿春簃」引晚春景象為題,廳外假山環繞,芍藥遍植。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」曾以此為藍本修築「明軒」,讓中式園林在西洋大放異彩。這樣的佳品我們居然錯過了,很令人不解。
如此繞池一周,從東南水灣處的小巧「引靜橋」,我們便又回到了轎廳。看這即將離去的態勢,我很訝異居然沒遇上其號稱的夜間評彈。難道未逢表演時段,還是也被旅行社捨去?若真如此,以晚間四倍的門票價錢,僅這樣行上一遭倒顯得有些過貴了,況且昏暗中也很難觀清此間的山水佈局。但轉念一想,或許這夜間園林圖的便是個幽靜氛圍吧。於是離開前我再次回望,燈火、晚風、古趣,這樣的夜色在我眼裡印下朦朧卻又深刻的微光。
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