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※ 拙政園 ※~
離開寒山寺,我們終可拜訪中國四大園林之一的「拙政園」。所謂四大園林,指的是北京「頤和園」與「避暑山莊」,以及蘇州的「拙政園」及「留園」。而於蘇州也有四大名園,「滄浪亭」、「獅子林」、「拙政園」和「留園」,剛好分別代表宋、元、明、清四代的宅院設計風格。
相對於北京廣闊豪奢的皇家氣勢,蘇州這兒以精緻私家風格著稱。當初明代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,抑鬱歸鄉。他邀吳門畫派的文徵明,將山水入景,設計一方寫意如畫之園,並以隱逸鄉間、從事農作為拙者之政,將此園取名「拙政」。不過經過長年戰亂,多次荒圮頹敗,如今世人能見之景畫,已是重建又再重建的樣貌了。
此園離寒山寺並不遠,乘車發愣須臾便到了。下車地點一道小河穿過,帶起些許水鄉氛圍。隨意四望,週邊粉牆黛瓦,感覺多是近期復建,似刻意營造舊時代感覺。
灰色的外大門牆,中高側低,開了一大二小的方門,牆面以斜方格與圓形石塊拼綴,最頂加上窄簷。除了正中匾額刻上園名,兩側各又添上「淡泊」與「疏朗」,點出此園精神。

走進外門,穿過以立石與矮灌木點綴的小院及洞門,就正式踏入拙政園了。依圖面介紹,它分作東、中、西園,東園及中園較大,西園則感覺像是中園的延伸,而所有屋舍都環繞水池疏密散佈。
我們從東園南部進入,附近是「蘭雪堂」,取「獨立天地間,清風灑蘭雪」之意。但很奇異地我失去了這段路的記憶,也沒有照片紀錄這棟樓的樣貌,印象裡進門便只見開闊池景。或許是那清麗的水光樹影在剎那間便抓住了我的目光,勾著我直直往前步去。
走至湖邊,茂密葉叢層層疊疊漫向遠方,看不清邊際,彷若在不經意間踏入山林。池畔以太湖石堆砌成景,當中一石拔地而起,嶔崎偉岸,頂梢橫展有如雲朵飄過,稱作「綴雲峰」。而不遠處的小徑旁,兩座長石分立對望,敘情依依,則是「聯璧峰」。


循著走道,我在空曠處站定,看著荷葉連綿,望著垂柳輕盪。對岸東側的「芙蓉榭」探入池內,飛簷下是椅背呈弧面的美人靠長椅,屋下遊人心魂似也被眼前景畫牽引,趴著椅背怔怔望著這片水色。


池西有個孤島,島上立了座「放眼亭」,穿過一旁迴廊,我們便進入中園的「梧竹幽居」。此亭背倚長廊,如於湖邊濯足,輕扶梧桐翠竹,點入飄然荷葉間。它四面開出圓月洞門,將花葉樓閣交纏的旖旎風光框成彩繪,由此遠望,園外的「北寺塔」茫茫緲緲,挺立在西園之上,彷彿此園一路通幽,走向雲霧。


由於中園是此地主體,許多建築都分布在池南側,像「海棠春塢」、「玲瓏館」、「聽雨軒」,從廳名便帶起諸多想像,但很可惜地,導遊沒引我們深入行去,只循著池邊主道介紹。
依他指向,我望向中園湖池。池心有數島,藉橋相連,東邊二島疊石成丘,丘上各有一亭,東為「待霜亭」,西稱「雪香雲蔚亭」。島上植栽應和亭名,可從落葉悽愴,看至霜雪紛飛,再自梅香暗吐,迎接初春綠芽。此刻望去,遊人點點,行於盤繞石階,綠蔭蔽去暑氣,閒坐於亭想必自在快意。


往前幾步就是中園主樓「遠香堂」了,圍欄石臺上,幾根石柱撐起歇山簷。所謂歇山簷,是指屋頂斜簷兩側,先筆直劃下,在中段又往外飛挑,彷若山勢在落降之際半途歇了歇,為權貴人家才能用的樣式。而此屋雖是簡單方正格局,但四面內牆卻皆以透明方窗組合而成,窗櫺由細木拼花,在不遮掩視線的前提下,精雕巧琢,將主堂妝點得清麗。
堂內以同樣纖細風格的桌几,搭上白紅瓶花。座椅相對厚重,半圓形的繁密雕花椅背,鑲嵌山水大理石板,突顯主人的地位及對訪客的尊重。從廳內往外望,園內風光一覽無遺,島亭水榭,柳岸荷池,想像沏一盞茶,看著春日繁花似錦,冬季飛雪如緞,是何等風雅。


堂外平台邊還有座「倚玉軒」,池水在此往南分支,順勢望去,不遠處一道廊橋橫渡,稱作「小飛虹」,灰簷紅欄,在水上池面畫出兩道彎弧,通往對岸的「香洲」。
從這角度看,「香洲」如畫舫,自林間探出。最前作方台,台緣攀藤與池間荷葉連綿成一片綠意。再往後望,其前艙為亭,四柱之上,斜簷飛翹,中段低矮,型如水榭,船尾後廳漆白,於閣上起樓,使舟艙立形似山勢起伏,從矮丘翻落坡谷,再登上嶺巔。不用疊石便巧妙將屋舍勾成山水,讓人望之興嘆。

不過我們無緣走近「香洲」,一探自船頭環顧園間的遼闊景致,而是自「倚玉軒」彎向北,經折橋步至湖心的「荷風四面亭」。此名與其地理位置相呼應,六角飛簷攜垂柳,鶴立滿湖荷葉間。在此閒步可觀中園各處景致,由東島雙亭、南側「遠香堂」及「香洲」、望至西園入口。

導遊說西園建築年久失修,且景致不如中園,故捨去此點,不讓我們浪費時間。聽來很令人質疑,畢竟由此看去,界牆「波形廊」蜿蜒,於中開一門洞,如織遊人從此「別有洞天」穿入,不像冷門景區。而西園南端的「宜兩亭」從「波形廊」後探出,更添線條起伏之妙。據說當兩園分屬不同主人時,西園園主堆高地勢,建亭遠窺其艷羨之中園景致,而中園也借此亭豐富外望視野,雙方互惠,故名「宜兩」。

然勢以至此,也無法脫隊,只能隨導遊介紹,看向與「香洲」對稱南北的「見山樓」。所謂「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,雙層結構的長方樓,上為歇山頂,樓間簷也往外飛挑,環廊設美人靠,可坐倚觀游魚、賞清荷。若從一旁假山的盤道登上二樓,於此居高視野,可一眼望盡園內風光。特殊的是其外牆鑲嵌的乳白色明瓦窗,由蚌殼打磨成薄片,可透微光,據說製造技藝已失傳,當年修復時,還是至鄉間收集拼湊才得。

而走到另一面回望,「見山樓」又化成遊龍,一條長廊順坡攀至二樓,屋前折橋附著水面曲拐延伸,隱含風水之理。我們從折橋步進一樓「藕香榭」,廳邊細木展櫃擺設淡彩瓷瓶,當中置一長書桌,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曾經的辦公之所。


在大夥停留拍照的空檔,我瞧見外環步道似一路通往西園,不死心的我,趁隙奔過洞門,瞥了一眼,再迅速按下快門,然後又回頭追上正欲離去的隊伍。那一眼瞬間的印象並無荒蕪衰敗的景貌,更讓人心生不滿,西園並不大,多花個十分鐘走一圈又有何妨?
後來比對照片內容,遠景似是南端的雙主廳,那兒以屏風分劃成南北兩廳,北面的「三十六鴛鴦館」,推窗可見池內鴛鴦戲水,南面的「十八曼陀羅花館」,則於冬春之際,山茶爭放。
中段池水橫過的岸邊為「與誰同坐軒」,此軒非方正結構,而是特意拉作弧面狀,背後則開窗呈摺扇舒展,故又稱「扇亭」。所謂「與誰同坐?明月、清風、我」,可知於此倚望,景致清雅宜人。
窗口後之矮丘,一涼亭頂如樸拙斗笠,名曰「笠亭」,在茂林掩映之後的山坡頂,應還有座八角雙層的「浮翠閣」。單單一張照片雖難以捕捉全貌,然這系列高低錯落的亭軒樓閣,確實利用起伏地形,將園林景色立體開展,補其腹地稍小之憾。

循著沿牆步道,我們於東園北端返回,這兒尚有棟「秫香館」,以稻榖飄香而名。再往前則為「天泉亭」,八角雙層飛簷,據說其下有座古井,甘甜泉水終年不歇,不過當時倒沒特別注意。


反而一旁空地以花圃勾繞得雅致,引人視線。當中水池荷蓮相間,圍繞著竹舍,竹舍以茅草為頂,彷若農鄉田園意象,或許是對應當初歸園田居的主題吧。

如此於拙政園行了一圈,仍覺得意猶未盡。所謂移步換景,就算同樣植栽亭樓,換個角度都似走進另個畫面。像是舞者輕挪體態,不同身姿都有各自韻味,更遑論在園林邊角我未能親訪之處了。或許在某個僻靜池畔,疊石如崖,正有朵清蓮潔白勝雪,等待何人與他詩歌相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