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※ 西湖-三潭印月 ※~
昨晚,微雨惱人,湖岸迷茫,而今日天色稍晴,但視野依舊灰濛。
行車趨近湖區時,窗外迅速閃過一座門樓,上面書著「柳岸聞鶯」,回身瞪大了眼,只瞥見茂林,內裡有些什麼卻無從看清。據說那兒本為南宋御花園,清代之後遍植各色柳樹,行於其間,鶯啼婉轉,令人心寬舒爽。本還企盼導遊會繞著湖區順道帶我們進去,之前有人潑我冷水,說不過是老人公園遛鳥,如今我也只能這麼消火了。
昨天看表演前曾與「蘇堤」錯身,不過這回下車後我們走上的是另端入口,雖說「蘇堤春曉」聞名,但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人海,比兩旁林樹還擁擠。只能自我想像,春日清晨,人煙稀少時,百花綻放的清雅景象了。
自動抹去眼前人潮後,心情果然舒泰許多。順著長堤,越過一座座拱橋,看週遭枝葉青翠。從資料上讀得,「雙峰插雲」中的南高峰、北高峰分位於西湖的西南及西北方,然此時也只能說是雲深不知處。而與靈隱寺一南一北,「南屏晚鐘」的淨慈寺,其所在的南屏山,亦只能空自遙想。
須臾,來到了渡船口,預備前往「三潭印月島」。人潮擁擠散亂,像要逃難般,讓人不曉得從何排起,導遊叫我們等會兒,他自行鑽前連絡。我呆站須臾便嫌無聊,多走幾步擠到岸旁,看水邊柳色一路輕擺至雲煙裡。
 
雖說一直有在注意團隊動向,但怎知某瞬間回頭,居然大夥便這麼失了蹤影。我登時傻眼,在萬頭鑽動的蟻群中,要去哪尋他們形跡。心焦地在附近處轉了半晌,好不容易才發現團員們已經一個個登上船隻,而導遊一臉慌亂,抬頭到處張望,猜應也在找我身影。上了船,我看老爸老神在在,不禁抱怨他幾句,他沒啥理我,但眼神該是在說:「你每次都愛亂跑,反正都會自己回來,為什麼要替你操心。」
小舟艙房用木頭搭建,雖然舊了點,但較合此間意境。往前飄蕩沒多久,本來隱透於遠方矮丘後的「雷峰塔」尖也漸趨清晰,雖不是斑斕晚霞間的「雷峰夕照」,但它淡淡身影,也成空茫湖面中的焦點。
夕照山上的它原名「皇妃塔」,建於吳越時代,本是八角五層的磚木結構,但也因此毀於火焚。而殘餘的磚石骨幹,又被迷信民眾敲挖去磨成粉末,說是能祛病強身,終於二十世紀初期完全倒塌,令人唏噓。現今仿古外形的「雷峰塔」,使用新式建材立於原址,在底層仍可看到刻意保存的古塔遺跡。我後來從網路翻了些圖片,塔內另還妝點許多近代藝品,例如一幅環塔木面雕刻,以白蛇傳為主題,用多層次細膩工法,呈現這淒美故事中的曲折迴盪。
 

舟隻緩緩轉向駛前,雷峰的飄忽剪影落於身後,眼前再度是開闊湖面。看不清邊界的西湖,讓我們彷彿置身汪洋,但沒有起伏波瀾,只是一片沉靜。它似仍在晨霧中深眠,僅露出清麗面容,偶爾隨著氣息淺吐,飛揚了髮梢。
再過一會兒,我們就抵達「三潭印月島」。在島南的「我心相印亭」向湖觀看, 三座為觀測積淤狀態而建的小石塔,並未如想像中的大,但仍可看出它帶有五個圓孔的瓶狀優雅線條,在水間彼此遠遠相視。據說中秋時節,塔內會點上燈火,天上、湖面、三塔與人心,月輝交映,柔亮了團圓氣氛。
 

接續,大夥往島內行去,此島又名「小瀛洲」,由湖中疏濬後之淤泥堆築而成,並於清代加添經營其間園林造景。穿過環島外堤的林樹後,中央是個小湖,形成湖中有島,島中有湖。貼水彎折而前的九曲橋,與當中橫越的土堤,將湖面交劃成田字,橋間有各色亭閣。
我們先遇上「御碑亭」,亭內立有乾隆書寫的「三潭印月」石碑。中心交會的島中島,則是林木扶疏,在綠葉中依序佈局了「花鳥廳」、「迎翠軒」、「魚沼秋蓉」,若是居住於此池水環擁的雅致空間,想必被濁世污穢的心靈都能清明澄淨。
 


再循橋往北,「卍字亭」邊一道以洞門與漏窗拼組的短牆門樓引向「竹徑通幽」,往內探望,青竹遍植,綠蔭織出一片沁涼,只惜跟著隊伍不能向裡深入,觀明究竟是何等清幽地。
 
之後的九曲橋串起「亭亭亭」、「開網亭」與「先賢祠」,拐拐繞繞宛如迷陣,旁邊一座立石假山攀滿枝葉,稱作「九獅石」。在亭橋間漫步,倒映枝影綠意的靜湖上,間或點綴盛開粉白睡蓮,不禁令我每走兩三步便停駐凝望,或許今日迷濛天氣將西湖籠上紗霧,反而讓人更珍惜眼前這清朗景致吧。
 

橋道的盡頭是「小瀛洲軒」,裡面一方雕板,以金漆點繪出島上鳥瞰,兩側內牆則以三幅一組,勾勒雍正年間品題的西湖十八景,隊伍行進速度很快,沒法讓我細觀這些水墨湖山裡的趣緻之處。但從名稱看來,與我們現今熟知的南宋西湖十景,無一相同。
 

在島北渡口等待船隻接駁時,一直很想趁隙往兩側堤道逛去,但又怕這回大夥逕自上船,真把我扔在島上了,只得在軒外林樹、岸旁垂柳邊繞轉。
 

等到了船,再度駛回蘇堤,靠岸前,與我們錯身的大遊艇上居然有人朗聲哼唱起來,接著應和的人越來越多,該為當地耳熟能詳的曲子,只是在這應靜心遊觀的西湖,人多已經令人煩躁,如此地吆喝,更顯得焚琴煮鶴。
順著蘇堤,我們反來時方向,行回入口,走沒幾步,瞥見另旁湖邊有著些許舞台佈景與畫舫,莫非這便是昨晚「西湖印象」的演出場地?我興奮地招著旁人來看。而在夜幕被拭去後,此刻如此端望,眼前這些顯得曲終人散,但當時的激盪又再度被勾起,低迴不已。
續行一段路,便遇見「花港觀魚」的牌坊了。大群遊客擠塞了入口,本期盼我們也會順道進去,結果導遊目不斜視,就領著大家錯身而過。探頭望了望內,這條支路該位於「小南湖」與「西裡湖」間,然黑壓壓人頭遮掩視線。據說花家山麓小溪通往西湖,澗水落英飄蕩,故稱花港,南宋後在這兒築園,漸漸演變至今。勢以至此,也只能再次引用某人之語:「不過就是公園餵魚罷了」,來安慰自己。
 

走至堤外蘇軾像旁,西湖之旅也宣告結束了,然團內一位大嬸比我還不死心,在車上求著導遊帶大家去「雷峰塔」,說她前次來西湖沒去成,這次發願一定要到,就算不能入內,在週邊稍微晃繞也行。但導遊平時俊秀斯文,笑容可掬,此時倒鐵石心腸,直說著:「行程很趕,不可能」,連面色都僵了。

結果一路開到梅家塢的龍井茶莊,雖說是表上明定的購物站,但卻將大把時間都耗在這兒。而推銷員知道我們是中高價位團,以為每個人都是大戶,重感冒還特別銷假要來賺一筆,怎料相似詞句來來回回講到氣氛都冷了,只有一對夫妻看無法收場,勉強消費。或許因龍井茶味屬清淡,大夥嚐不出特殊之處吧,但我們也總算在店家莫可奈何下,被放出牢籠。
最後,杭州行結束於此地的植物園餐廳。用餐完,我閒踱於園區,各色植樹環繞中心水池,步道串綴著巧緻亭軒,池間荷蓮盛開,島上還有大小花鹿雕像,整體佈局相當清雅。外加除了我們幾無遊客,靜謐地走著,心情都輕快起來。若行於西湖時,也能有這樣氛圍,想必更能體會屬於它的氣質沉凝與眉目娟秀吧。
望著望著,不禁幻想乘上一葉扁舟,輕漂緩蕩,西湖時而清晰翠綠,時而朦朧迷醉,我伸指勾畫水面,將漣漪一波波遠送,直至天邊。
 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