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※ 世界博覽會-歐美區 ※~
大致逛過了A片區,接下來便要往國家館的精華地帶-C片區。由於日本館大致在浦東園區的最東端,因此要往西端C片區,就得搭乘接駁車比較節省腳力。
穿越世博軸與以南太平洋諸國為主的B片區,我尋著先前規劃好的目標-義大利館,在一片爭奇鬥艷的歐洲、美洲館區,其實它的造型並不特別花俏,如灰黑石塊被斜劃數道,露出內裡的玻璃牆。但其設計概念有點像七巧板,看似不規則的多邊形,卻又能拼組成完整方體。而所用的半透明材質,白晝時可減少照明,夜裡則隱透館內形貌,散出微光。

由於我有此行最具殺傷力的武器-年逾七十的老爸,所以瞬間突破重圍,從快速通道進入館區。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道門牆,除了中央拱門與兩側邊門的空間,都飾以帶有三角楣的龕室,而在科林斯式壁柱頂與龕室內,皆為人物雕像。維琴查的奧林匹克劇院是世界第一座室內劇場,這道門牆便仿自其半圓形階梯劇場的舞台背牆。如此精緻的大型建物,讓人入門便眼睛為之一亮,不禁猜測廳內還有何樣炫目展品。

步道由古羅馬時代引領起,一座萬神殿模型頓時讓我興奮異常,彷彿回到前些年至義大利的遊歷時光,希臘山形外門與半球殿體從中剖分,現出內裡龕室,文藝復興時代的幾何圖案妝點著神聖廳堂。展廊上也懸掛建築圖繪,呈現拱式柱廊的懷舊風情。沒多遠又是個切分模型,這義大利最大的馬西莫劇院,位於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,架構望起來部分像巴黎歌劇院,有中間容納劇場的圓拱頂,以及後方的斜屋簷,不過少些雕像綴飾,多了希臘式門廊。




再往後走的區域便進入現代了,一處以玻璃圍起來的服裝加工室,點明義大利身為名牌服飾的領先地位。不遠處還有隻巨大艷紅高跟鞋,尾跟貼附各色鞋款,引得不少女性瘋狂拍照。接續以法拉利為首的車款展示,則是男性們的目光焦點。



不過對車子沒多大興趣的我,很快便繞出至中央挑高廣場。透明天頂的空間,立著數塊高大長板,其一展示禮服洋裝,其一為無人管弦樂團,違反地心引力,釘立於牆上。橫倚在座位的樂器、散落的曲譜,像是這些精靈趁夜深大肆嬉玩後,又回歸平靜的趣致場面。



而通往二樓的電扶梯上則籠罩熟悉建築模塊,佛羅倫斯的百花大教堂拱頂被切出剖面,部分呈現外側窗眼及內面壁繪,部分以骨架顯示結構。順著扶梯往上,像登高貼近拱頂,體會當時工匠的細膩心思。


經過擺設各樣義大利麵與葡萄酒的展區,便進入一處撩亂光影世界,環繞的背牆投射著義大利建築,在我來回踱步間,不時閃過曾經穿行、並令我嘆服不已的街景,似乎我又從佛羅倫斯、威尼斯、米蘭、再至羅馬,重新感動一遭。



義大利館的西側,是比較冷門的非洲館群。南面的盧森堡館,以C型堡壘圍繞一座彎拐尖塔,門口醒目立著「金色女子像」,服貼衣衫襯其玲瓏曲線,兩手高舉持著花環。它來自盧森堡的憲法廣場,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喪生的志願軍,也象徵和平。其後的小廣場以一塊塊圓形石板拼附池面,沿堡壘內牆則為花園步道迴旋往上。雖然看來雅緻,但我還是只觀望一會兒,便續往東邊精華地帶行去了。


它隔鄰是荷蘭館,雪白牆面用鮮明的黃色、橘色點綴,塑造成一區充滿活力的「快樂街」。有別於一般封閉展館,它用立體交錯步道,串接起高低參差的可愛房舍,隨著不斷撐起的亮傘,登達如開綻苞蕾的圓廳。在形似樹屋的架高展區下,還散佈著雕塑綿羊,休憩於此便彷若靠躺於林野間,慵懶快意。



不遠處便為熱門的英國館、德國館,儘管事先已得知無快速通道,但卻不死心再詢問一次,結果依然只能失望地在法國館前猶豫。法國雖為我喜歡的國家,但聽說展品不夠特殊,甚至有人批評不過是展示名牌的百貨公司。因此,想了想就還是繼續往前走。
到了瑞士館,長龍般的排隊人潮指向其著名纜車。展館以粗厚雙柱撐起不規則高台,台緣垂掛的吊網上,鑲嵌一個個紅色小圓盤,這圓盤其實是太陽能電池,但遠遠望去,倒像將展館灑上細碎紅粉,看來迷幻。雙柱其一以雙螺旋步道帶往展廳,另一則用雙螺旋軌道,藉瑞士纜車搭載遊客至天台起伏草原。據說懸掛於上迴旋穿遊的體驗相當特別,也可眺望周圍展館。然纜車行進緩慢,座位又少,兩三小時的等待隊伍令人卻步。


旁邊的波蘭館無暇進去,不過棕色館體如剪紙般,鏤刻出斑斕花葉。晚上經過時,內部透出的光暈,將其變幻成幽魅燈籠。據說館內也是延續類似風格,玩弄著光影藝術。


至西班牙館,總算有快速步道了,不過也不是直接將人放入,而是跟一般民眾交替輪進,但等待時剛好可近距觀賞此館奇妙的建築材質。捨棄高科技,它使用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藤蓆,纏繞、交錯、斜直的不同編織,配合曲度變化、亮沉互替,居然疊架拼組成一座難以形容的建物。有些角度看來像團毛絨鳥巢,然轉個彎又是佈滿魚鱗的海獸在浪濤裡翻游。隨著步伐,它的姿態不斷變幻,無時無刻帶來驚喜。



排入館內,迎來的是個幽暗曲道,但沒多久天花板及牆面便開始投影畫面,伴著轟隆聲響,似從太古時代海天之間的一片混沌說起。漸漸地生命開始演化,最後帶往現代熱鬧的足球賽與鬥牛。此時一旁突然有婦女叫囂:「怎麼都不前進啊,都擠在這兒做啥啊!」正當我也這麼疑惑時,牆邊架高的小平台站起一女郎,隨音樂跳起佛朗明哥舞,以手勢裙襬翻攪出柔媚艷火。原來網友提醒要稍作等候的點就在這裡,我差點恍惚錯過了。不過在如此擁擠的走道,要發現那常處於橫躺休息的舞者,也真是難事。

待女郎又悠悠躺下,人潮推移至次廳,不過只見錯落螢幕播放著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。望了須臾,以為會出現聖家堂、哥多華清真寺、阿罕布拉宮之類,我較有興趣的景點,結果都等不到。在人群推擠的昏暗空間尋了下老爸,發現他盯著我,才省起我興高采烈地看展,但他其實是無聊的,因此不好意思多待,趕緊逛去下個展室。

結果我們走至挑高大廳,陽光自藤蓆網眼篩落,只見一旁坐著巨型嬰兒,而不遠處就是出口。我有點錯愕,這樣大的展館一下子就看完了?四處再望了望,也不見別的展室,只好端凝這巨嬰。以機械控制的他會眨眼,能揮舞手腳,或許是想以初生生命代表該國對未來的期許吧。不過雖然五官細看沒什麼問題,但總覺得作到三、四層樓高的尺寸,便有點失去嬰孩可愛特質。甚或彷彿夜半時分,擺設娃娃突然動了起來,帶了些恐怖奇詭色彩。

從西班牙館步出,思索一會兒,既然幾個熱門展館都要排隊,還是去有快速通道的法國館轉一下吧。由外看,它方正樓房外罩白色網格,夜晚時牆面則透映出晶亮光暈。走進裡面,館場四面圍繞著中央噴泉,法式庭園的迷宮式綠籬,不呈平面散開,而是從牆面攀上至頂,將遊客迎入一片綠意。從電扶梯登至高樓層,可以望見屋頂還有空中花園,不過那是掏錢於餐廳消費的貴賓,才能得見。


觀覽步道以斜角度繞著廣場,迴旋而下,初始一段路,牆壁投影法國城鄉風光,但大部分人都是匆匆瞥視,快步行過,偶爾閃過巴黎鐵塔這類著名景點,才稍稍駐足。接續有著忙碌餐館的影片,其一還是這兒的實況轉播,突顯他們對法式料理的自信。也有區自天花板落降許多空心圓筒,若鑽進去可見畫家蘿拉的各色作品,帶有童趣的筆觸,表現日常生活與飲食有關的主題,深吸口氣,似還隱隱聞得麵包、咖啡的香氣。
再往下行便是此館亮點-七大藝術瑰寶。首先遇見羅丹的「青銅時代」,這雕像來自我曾去過的奧塞美術館,抬手撫額、右腿微曲的裸身男子,挺直了身,展現優美的肌肉線條。

接續為米勒的「晚禱」,是我第三次跟它相會了,不過一旁嘰嘰喳喳的觀光客,完全掃去那貧窮夫妻在晚鐘下,寧靜祈願的氣氛。

一旁的「陽台」我雖未見過,然女主角眉目輪廓間,很明顯就是馬內的作品特質,畫裡面,一男二女坐立一起,但卻各望一方,彷彿皆懷著無限心事,有點無奈、又風雨欲來的感覺。

而梵谷「亞爾的舞廳」則帶有明亮的活潑色彩,不像他晚期以渦漩、騰火、厚重油墨所攜來的狂烈愁苦,舞廳內群聚的男女,簡單輪廓與用色,卻將歡欣的空氣漾散開來。

隔鄰是他又愛又恨好友高更的作品-「餐點」,從人物表現應是大溪地時期,三個小男孩盯望桌上果物,有著想吃卻又不敢動手的趣味。

而「包廂」作者為我不太熟悉的博納爾,畫裡面兩對夫妻坐在歌劇院小包廂中,稍稍模糊的輪廓與用光影突顯的色彩,帶有印象派風格。

最後是塞尚「咖啡壺旁的婦女」,藍色素衣的中年婦人,略為健壯之身材,臉上隱隱刻著風霜,似正於繁忙生活中,偷個小閒,品嚐咖啡休憩。

末段由LV打造的幽幻區域,華麗框邊以紫白交錯的流轉影像,結合真實與虛擬。牆上可見藤葉緩緩捲生蔓延,過道間則用白色枝幹垂落螢光流蘇、並點綴開綻花瓣,營造穿遊夢境的虛緲之感。


步出以浪漫藝術掛帥的法國館,我們便轉南一探多人推薦的俄羅斯館。它的建築以十二座不規則白色方塔環繞,塔頂綴以金黃鏤刻,有的精緻挑出細密瓣葉,有的粗獷交錯編成圖騰。這些樣式來自斯拉夫不同部族的傳統工藝,遠望便似北國飛雪與陽光交映的舞曲。

幸好這兒也有快速通道,我們從旁人艷羨的目光中昂首跨入。一樓館區環繞著櫥窗,裡面展示像童話故事內的城堡,這些是選自當地兒童對未來城市的想像繪品,再經專家修改成立體雕塑,一旁還有小作者們闡釋圖像中的概念。大多數作品都像變形蟲般勾成弧面,展現不被成人方直框線所侷限的想像世界。或盤繞於雲端,或共生於林樹,處處可見對自然的想望與珍惜。色彩無論對比鮮明、清雅淡抹,都引人隨之躍動起舞。


而在中央區域更將幻夢森林實體呈現,水池在藍紫光線的打亮下,以蓮葉、牽牛花,成串將人引領往上。踏入二樓空間,是一整片繁花似錦的幽林,比人身還高的茂盛瓣葉,讓我們化成小小精靈,舉目四看這五彩斑斕的童話王國。每走幾步便有可愛樹屋,裡面播放由小朋友演示科技的短片。他們穿著奇形衣裳,似也說明就算未來科技時代,還是能與自然共生共榮。我無暇去聆聽短片內容,光眼前這炫目景畫,便勾住我心魂,飛翔、遨遊,不捨離去。






不過離開俄羅斯館後,頓時便不知該往哪去了,其餘較有興趣的展館都沒有快速通道,再研究下筆記,猶豫了會兒,便轉往更南方的美洲區。最近的是加拿大館,由紅杉木樓房包圍廣場,內牆附有植被,廣場則不定時有各樣藝文表演。


這展場是由太陽劇團設計,數年前我曾被其「歡躍之旅」烘托的現場氛圍深深撼動。而當步入館內,走道投射暗紅光芒,聚合如樹幹的紅色長帶,在頂部如枝枒發散,捲繞紛飛於空,一旁積木堆組的方體則播放著影片。靠牆的一片水池,初見不甚醒目,然當伸手撩撥,卻感應成絢麗的水底彩繪世界,隨著人們擺弄,不停變幻,相當神奇。再往前走,有數台如健身房內的定點自行車,不過卻各自與面前螢幕相連接。一但踩動踏板,長條屏幕的景色便開始流轉,像是帶著奇幻風格的繪本,與火車、滑翔翼擦身,越過林野、穿過市區,在繁花間飛舞,在落雪裡遨遊。彷彿我們也插上羽翼,擺動魚尾,跟著上天下海,分外愜意。



接著挑上附近的墨西哥館,想也許會展示馬雅與阿茲特克文明的相關物事。館場很特別,是埋入地下的,地面空間則林立眾多長杆,上面接以五彩風箏。然走入其內卻略感失望,以它這麼充滿神秘的歷史,卻只見幾尊孤零零石雕展品。首先鑲有文字的羽蛇神石柱立於三角空間中,背後播放的影片不時掠過隱於叢林的凋零遺跡。望了一陣,想像撥開藤葉,一座殘敗卻又印刻璀璨文明的金字塔,聳立眼前,勾人攀上石階。再往前走,另有阿茲特克的仙人掌石碑,彷彿代表與自然的相串聯。而奇琴伊察運來的馬雅石版,三組似人似神的圖騰,頂著高冠,背後刻紋宛若拍展羽翼。這些作品粗獷且繁麗,訴說屬於古代的記憶,但卻僅能稍稍填補我對那兒的想望。





隨步道行入西班牙統治時代,多羅雷斯聖母祭壇的大型鑲金台座讓我駐足許久,雙層拱型立面以螺旋壁柱劃分成三,並用聖經故事圖繪填補其間。最中是聖母立像,她穿著紫黑長袍,冠冕似綻射光芒,又像銳利棘刺,面色神情則帶了些茫然與哀悽,彷彿仍在感傷愛子的消逝。尤其框邊刻鑿得精緻華麗,再現歐陸本源的精湛技藝。


隔壁的智利館,為玻璃與金屬結合的銀白弧面穿插木造塊體,因為也有快速步道,就順便進去探探。入口不遠處有區倒掛在天花板的房間佈置,附近則以大樓窗景的反覆鏡像,營造成直穿地心的深井,據說是體現智利與中國在地球遙遠兩端互望。本想會不會有以復活島為噱頭的展品,結果似乎主題都圍繞在現代社會,讓我覺得有點失落。反倒行走於木面營造的曲弧疊層空間相當舒適,若一般住家也能這樣設計就好了。





逛到這兒也差不多晚上六點,瞥見老爸盯著手錶,我思及小美人魚,便央著他陪我再多看一館。走了大段路,又從美洲區繞回歐洲,眼前那白色帶狀旋繞建築就是丹麥館。由於自行車是那兒相當風行的交通工具,一樓也提供租借服務,可看到不少小朋友繞著環道,騎上騎下。
而當走進入口,注入清澈湛藍海水的中心廣場內,就是小美人魚坐在礁岩,望向水面漣漪。環道利用帶狀座椅,人車分行,牆面除了投影當地生活影片,也不時開出望台,讓遊客從不同視角與高度,欣賞底下小美人魚的優雅身姿。轉至頂層的開放空間,我眺望周遭建築,一旁芬蘭館如雪白的冰磚大碗聳立,據說內裡也如碗面挖空,平滑曲面對應當地的冰壺地形,讓人感受冰河前進刨挖的力量。



在走出丹麥館前,我又仔細端凝著小美人魚,就如影片裡播放當地人目送她拆解、裝箱、遠行的離情依依。微彎身形的她,面目清秀,溼漉長髮與斜擺長尾似可隱隱嗅得海潮氣味,但總覺得她在池畔異常孤寂,沒有拍擊浪濤,沒有騰躍游魚,似只望著眼前的鏡花水月,深深思念。

1 comment
我還找到這個!巴黎 壁貼 藝術 牽牛花比價
我還找到這個! 巴黎 壁貼 藝術 牽牛花 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