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※ 世界博覽會-夜園 ※~
逛完丹麥館,老爸可能真的累了,直接說要去搭車。當初領隊知道我計畫待比較晚,會先讓老爸單獨回停車場找旅館接駁車,頓時異常緊張,大概怕人走丟了,她要負責任,三番五次來詢問。搞到老爸都有點生氣,嚷著他只是年紀大,沒有老人癡呆,何況語言都通的,一路問過去有啥風險。儘管如此,望著他離去背影,心裡還是有點毛毛的,天曉得會有什麼意外。
自己一個人四處亂看些建築後,又站在熱門館前猶豫,雖然過了傍晚遊客稍減,但看那人龍,也非十數分鐘就能消化得了。優柔果斷許久,終於決定豁出去,選擇被大力推薦的德國館,就算兩、三小時也排吧,免得哪天後悔。
走入彎折的鐵欄廊道,確認隊伍持續推進,心裡稍稍篤定,但一直放在背包裡的鐵製小折凳,也因此毫無用武之地。我先啃起餅乾,補充體力,也消耗重量,然後再把小說拿出來,做好長期抗戰準備。
德國館的建築外觀,其實很難形容,像不規則形狀的四塊岩石,相互嵌合,滿符合印象中該國的冷峻剛硬。不過它帶了點浮空的設計,又讓其輕盈起來,半透明膜狀的包覆外材,更使它在夜裡微亮著館內的光影游移。


前進的路上,當然見識了祖國同胞插隊的凶惡嘴臉,還好這場面不是我遇上,不然真不知該如何吵。我只能默默作足卡位功夫,免得總有人想神不知鬼不覺摸到前面去。此外,排我前方的小女生頂多十餘歲,但似乎所有館都逛遍,一直天花亂墜跟家人介紹,聽她講沙特館,又讓我心癢難搔。思索好久,勉強猜是這兒志工,今天剛好輪休陪家人逛,不然怎有這樣閒空?
也許到了夜裡,大家體力不繼、歸心似箭,居然只排了快一小時,就讓我跨進館內了。走廊以一系列當地著名景點的大幅照片,迎接遊人體驗德國風光,有女妖蘿蕾萊迷幻歌聲迴盪的萊茵河、尖塔錯落林立的高聳新天鵝堡、建立在連綿葡萄林上的無憂宮、以及燃燒哥德火燄的科隆教堂。或許多數人對德國的印象都在俾斯麥的鐵血政權、抑或希特勒的獨裁屠殺,但這國家還是有屬於自己的動人山水、精緻建築。




從外環步道繞到上層展館,挑高的暗藍空間,高高低低垂掛著大小不同圓燈,像海底漂浮而起的透亮水母群,也似宇宙間的璀璨星河。之後有以樂高積木拼起的生活百態,讓我憶起曾辛苦收集奶粉送的小盒樂高,一面自己胡亂發揮,一面癡望櫥窗內買不起的大型建築,反倒現在有能力花費,卻已失去當時玩心了。不遠處還有互動式數位鴿籠,經過遊客都忍不住惹起影片裡白鴿振翅驚逃。


走出當地生活,就進入該國引以為傲的工業技術了,金屬網格管路串起的工廠、懸掛在木色牆板上的家電傢俱,玲瑯滿目,呈現流行簡潔的線條。


不過對我這活在幻想的古代人,下個廳間反較吸引我目光。像是漸層彩染的花布,在天花板披掛如重瓣苞葉,五顏六色茂盛開展。德國有條童話大道,紀念當地出生的格林兄弟,似跟隨不萊梅樂隊足跡,讓大家回歸童年歡樂。這裡彷彿也呼應此童話色彩,以燈罩內的趣味圖繪,水晶球裡不停翻轉的雪國世界,引領想像無限飛馳。


最後就是此館噱頭-動力之球,還未走到,就似聽聞管理人員說為今日終場,因此不管有無聽錯,趕緊快步擠進。廳內為球型空間,人群分散至不同樓層,當中就是動力之球,靜靜懸掛歇息著。不久主持人要大家發出聲音、拍手,說球體會往聲響較大方向偏移,於是我也興奮地跟著狂吼鬼叫。
漸漸地它緩緩擺動了,且隨著眾人驚呼,加快速度,並改以繞場旋轉。表面螢幕也彷彿望入不同時空的眼瞳,有時是虛幻的舞動光影,有時顯現當地生活。其實當下有點質疑主持人說法,若真為偵測聲響,應呈現不規則軌跡,怎會運動如此工整平滑?不過撇開質疑,倒也是場極具聲光的饗宴,雖如焰火短暫絢爛,但卻讓人意猶未盡,回味無窮。

從展品包羅萬象的德國館離開,我抱著一線希望至瑞士館,然放眼望去,長龍依舊沒有縮減跡象,更慘的是已經禁止排隊。因此我只好轉至英國館碰碰運氣,萬幸那兒人數不多且推進速度快,一下子便讓我踏入園內最別出心裁的展館。
在攤開如皺摺包裝紙的空地上,英國館帶著圓角的四方體像插滿針尖的刺蝟,也似化成羽芒的蒲公英、乘風欲飛。它由六萬根細長管柱組合而成,特別的是管柱底部存有八百多種植物種子,此種子聖殿便如諾亞方舟般,乘載對自然的傳承延續。


展區從通往聖殿的外迴廊開始,綠色塊體斷斷續續在天花板開展,這是倫敦、愛丁堡、貝爾法斯特、卡迪夫四大城市的鳥瞰,去除人工建築,突顯了綠地分布。不過可能都累了吧,遊客們目標皆在聖殿,對週邊只作三兩下瀏覽。連我也一樣,瞄過了貼在頭頂的建築小模型,便迅速推移至聖殿。
走到裡面,瞬間如被繁星包圍,管束根端像一個個銀白光點整齊排列,以舞動波浪,從空擺弄至地,細部看似規則,連綿成片卻又變化萬千。趨前端望這些種子,有獨自一顆飽滿光滑、有成對相依、也有數個環聚成瓣。從某種角度的剪影,滿像是灑滿天的骰子,不過這些五彩斑斕的小點都是生命,或許有天會在世界某個角落成長,默默將它的小手與我們搭上。



在銀浪翻湧的星海裡沉浮好一陣子,我才依依不捨走出。離去環道邊種了些奇特植物,有的葉根怪異,有的垂落瑩白長鬚。原來這是研究中的植物與高科技結合,或許將來不必耗費地球資源,也能與自然共生循環。走至廣場,很多人坐了下來,便這麼靜靜仰望聖殿建築,不知道這之間是否有著省思與感觸呢?


逛出來也近十點,很多場館已閉上了門,不過夜裡歡宴仍未結束。這些建築換上炫亮舞衣,或閃眨貓眼、趴伏著挑勾,或揮旋起光帶、步履迷亂。我像是走入與白晝不同的陌生國度,緩步四望。
從小路拐進江邊草地,沿途已無旁人,走來倒有點心驚,不過此回沒去浦西,總得來個遠眺。儘管此時已看不清建築輪廓,但盯著對岸的舞動光影也算稍稍填補空缺。
坐上據稱是最後一班的接駁車,本想順道至B片區走一圈,但酸疲的腿已在大肆抗議,於是我在台灣館前停駐。黑夜裡的它也真像個天燈,灼亮的內焰旋轉著、透映著萬物百態,只惜望了須臾,它便像騰升至星間,歸於寂靜,等待天亮後的再度輪迴。


繞著中國館湛亮的紅色冠體,我跟著散場人群走至出口,想就奢侈一回搭個計程車,但清空的會場週邊,也不見領隊提及的招呼站,於是只得依循路標,邊問邊找捷運站。

走了好一陣總算尋到,站內空間寬廣,設備新穎,似更勝台北,不過車門打開,大批民眾推擠著撲搶座位又頗令人腦羞,這時倒懷念起半途被我扔去的小折凳。
經過一番地底旅程,我從小公園旁鑽出,週遭皆是高聳辦公大樓,但除了偶爾呼嘯而過的車輛,只是片幾無人聲的闃靜,與世博喧囂成兩極對比。爬上天橋,緩步望著夜色,在這旅程的終點,前些日子走過的山水,又似畫卷舒展開來。
在移步換景的亭樓水榭,寒山鐘聲隱隱迴盪。我乘上擺晃小舟,燈紅剔亮了暗夜水鄉。隨著涓溪,駛入疊嶂峻嶺,登奇巖至峰巒,看雲海裡蒼松孤絕。而後清風送我至山腳,臨鏡波古村。波光瀲灩,一圈圈幻成霧隱西湖,在茫緲間涕訴著雷峰悽情。最終,我拾得一管萬花筒,窺入汪洋之外的異國風韻。
然畫卷尚未展畢,前方的彎拐羊腸小徑又會通向何方呢?我帶著微笑期待。